培训动态 +MORE
证书查询 +MORE
申报姓名:
身份证号:
 
政策法规 +MORE
国家应急管理部 | 注册安全工程...
住建部GB55034-2022强...
住建厅:11月1日起,全面推行施...
住建部刚刚发文:房屋市政工程拟禁...
住建部:简化执业资格认定申报材料...
注册人员由二级改为一级!住建部发...
住建部新政:不再强制建筑企业与农...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建路培 > 行业新闻
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空间分析以及未来前景预测
来源:来自本站    日期:2019-09-26    浏览量:1603      


最近1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住宅体系,即形成了以轻钢结构为主,以木结构、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轻钢-钢结构为补充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并且,在住宅集成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比如现在的远大住工,万科现在推行的装配式住宅的建设等等。当前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装配式住宅所涉及的前期策划、施工建设以及后期物业等均不为所各相关配套行业所熟悉,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衔接问题。配套技术的整合正式装配式住宅推广的关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过程仍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超过2016年全年总量,全年有望达到1.5亿平方米。

内在需求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建筑方式,装配式住宅具有节能减排、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筑事故率、对于建筑行业本身来说,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既能提升效率,又有利于降低成本,内在技术替代需求潜力较大。

从外在需求来看,国内房价高企,房地产调控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一大难题,但从近年来的调控成效来看并不理想,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供需脱节,过高的房价导致一大批刚性需求只能望房兴叹,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应用将有望抑制房价的增长。另一方面,从各地的政策中也不难看出,保障性住房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应用最广泛的领域,随着我国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将有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

装配式建筑行业总体规模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超过2016年全年总量,全年有望达到1.5亿平方米。

图表:2015-2017年1-10月我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情况

数据来源:住建部

装配式建筑产能概况

一、2015-2017年产能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底,全国共有构配件生产企业111家。2015年构配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到2016年底,我国构配件生产企业数量达到了156家,同比增长了20%。到2017年底,我国混凝土及其他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已突破1亿立方米。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构配件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二、2018-2023年产能预测

根据对今后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走势的预测,到2023年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供给能力将超过我国装配式建筑新建市场的需求,预计届时混凝土及其他预制构件的生产能力有望突破3亿立方米。

装配式建筑市场容量概况

一、2015-2017年市场容量分析

当前,装配式建筑市场容量仍处在快速开拓期,在政策的推动下,装配式建筑正开始步步普及,现阶段国内装配式的市场容量不足5000亿元,而行业的实际营业收入可能还要远小于这个数。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

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增长大于装配式建筑构配件产能的增长,不少省份构配件生产企业的生产线都满负荷运转,总体来看,普遍产能利用率达90%以上,部分地区的构配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超过100%。

三、2018-2023年市场容量预测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至2026年装配式建筑的年市场容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

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应当覆盖设计、制造、施工、装修、检验、验收、评价以及运营维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是部品部件的工厂化生产,为适应不断更新的部品部件,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亟需改革供给侧,即按照国家标准化改革的方向,在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团体标准的发展,在部品部件的生产领域加强企业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将企业的专有技术纳入团体标准。通过标准供给方式的改革,让团体和企业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的转化。

 (责任编辑:卢新玲)

   上一篇: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新密工厂迎古巴客人...
   下一篇:海南规范装配式建筑专家管理...

   相关新闻
· 生产一度电会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 碳排放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前景
·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碳中和的好处哪些?
· 碳市场价格未来会怎样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碳中和的实现吗?
· 碳排放量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 与碳中和有关的名词解释大全
版权所有:北京中建路培教育科技研究院 备案号:京ICP备17011804号
联系电话:010-53655366
地址:北京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南楼 邮编(100835)
网络技术:北京网站建设